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联解体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19世纪50~70年代,在中国众多的经济成分中,使用机器大生产的是()
①自然经济 ②洋务企业③民族资本主义④外商企业

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漳浦县三校高一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一时期后,江西产茶区域进一步扩大,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安义县“茶叶昔无近有,皎源西山最盛”,有位外国人在看到玉山、河口一带满山遍野的茶树时称:“这里上万英亩的土地都种着茶叶,而且大部分土地是最近几年内开垦和栽种的”。修水县全县种茶殆及乡村,农民80%-90%以此为业。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年
7010
13220
1850年
8919
23040
1854年
14122
62896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中国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是

A.外国商品物美价廉 B.洋务运动初见成效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对该建议认识正确的是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B.促成了中国近代铁路的修建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D.符合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决定下表中企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煤矿
1873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亏损
胡思燮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B.自然经济的抵抗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封建官商合办的经营方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小农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锦州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

近代中国茶叶产销增长原因( )
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口岸增开、关税降低,促使中外贸易激增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18世纪中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B.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为《19 世纪60~90 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该表能反映

时间
进口总值
(单位:银两)
其中(单位:银两)
棉织品和毛织品占当年进口总值之比
棉纺织品
毛织品
1867年
6930万
1300万
740万
29%
1873年
7410万
1800万
590万
32%
1883年
7360万
1680万
390万
28%
1893年
15130万
2730万
460方
21%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1885——1902年中国进出口货物统计表。此表反映1885——1902年期间

分类年份
1885年
1902年
增长倍数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吨
5.7亿吨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吨
1.66亿吨
6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已转向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B.西方国家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中国沦为西方列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D.中国民族工业被排斥于世界市场之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买办原意是采买人员,指清朝末期的1800年—1910年,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经理人。买办是外国资本家认为忠实、得力的人物;买办为外国资本家服务,受到外国资本家的“培育”;买办违法犯罪,因受雇于外商企业,可以在治外法权庇护下,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据此可知买办()

A.只存在于中国近代史上
B.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工具
C.在政治、经济、法律上都是独立的
D.不受领事裁判权保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由此可见通商口岸()

A.不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近代化
B.瓦解了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联合
C.改变了所在区域的城乡经济结构
D.是当时中国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