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述,徐德琼(1822-1873年),名瑞珩,号荣村,广东香山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1851年,他以……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引起轰动,一举摘得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金、银奖牌各一枚。结合时代背景,徐德琼参加世博会最有可能带去的是( )
A.彩陶 B.丝织品 C.手工棉布 D玻璃
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是
A.外国商品物美价廉 | B.洋务运动初见成效 |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洋行四处派人收购苏南地区的生丝。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官督商办的洋务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A.商品经济停滞不前 | B.官营手工业开始没落 |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D.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 )
A.洋纱和洋布 | B.咖啡和可可 |
C.产于印度的茶叶 | D.产于泰国的香米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 )
A.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
C.中国社会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该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崇拜洋货风气盛行 |
B.织工、铁匠被迫改行经营农业 |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D.洋货盛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
光绪年间,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贩洋茶,以致华商连年折阅(注:商品减价销售)……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 )
A.封建经济完全解体 | B.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
C.与世界的联系密切 | D.茶叶加工技术先进 |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
A.小农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B.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
C.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成为“买办”。19世纪中期,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扩大。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
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
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