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不让民产之土布、土棉出口 B.民众缺乏爱国心,追求洋布、洋棉
C.手工制造的土布、土棉产量太低 D.大量倾销的洋布、洋棉价廉物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图中A、B、C、D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脉络。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鸦片战争后我国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B点、D点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民族企业与明朝“机房”相比,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4)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列举两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事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资料记载,广州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自1854年、后“纺业停顿”。另有资料记载:在通商口岸,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商办企业,“这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标志”。这两段材料说明

A.广州失业人口很多,经济萧条
B.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指的是通商口岸的商办企业
C.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经济一蹶不振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首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打电大阪询问行情者。”这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
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5世纪至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6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  )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表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

A.戊戌变法后 B.辛亥革命后
C.鸦片战争后 D.解放战争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较早解体的地区是

A.黄河、长江流域 B.中西部地区
C.北京、西安等大城市 D.东南沿海地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
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99年,英国毛纺织品刚输入中国时,广州大班的记录中写道:“我们发现没有人想买它。”这一年共运进价值5,000英镑左右的呢绒,其中1/4没有卖出。40年后,毛纺织品仍是难卖的商品,最后不得不亏本出售。” 造成以上现象的经济根源是()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平稳(1两白银="1000文铜钱)。鸦片战争之前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持续攀升到时" 1300、1400、1600甚至更高,出现了严重的银荒。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走私 B.战争赔款 C.统治腐朽 D.商业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 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曾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商品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自然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