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
清代名臣高晋在奏疏中说:“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通州并所属之各县逼近海滨,率以沙涨之地宜种棉花,是以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食全赖客商贩运,以致粮价常贵,无所底止。臣思衣食并重,种棉花虽可织布成衣,然而一日不再食则饥,是饥之较寒则又食重于衣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高晋能够正确认识农工商业之间的关系 |
B.清代海滨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
C.高晋要求加强沿海地区的粮食种植业 |
D.清代沿海地区粮食供应对商业依赖大 |
下表是学者吴慧统计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农业劳动力减少,所以粮食亩产量低于唐朝 |
B.清中叶后人均农业收入减少是因为列强入侵破坏了农业生产 |
C.唐初粮食亩产量提升是因为耕种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
D.明清农业亩产量的提升与新航路开辟有关 |
“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 )
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 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 |
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 | 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 |
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
C.“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中认为“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与此论断最相符的是江南地区的工场( )
A.出现了雇佣的生产关系 | B.分工极为细密 |
C.雇主拥有雄厚的资金 | D.原料特别充足 |
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注:盛泽,镇名)下列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①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商品经济发达④浙江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沿海沿江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移民潮”。中国人口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由内地向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迁徙的趋势。沿海与沿江城市呈现人口上升趋势,而内地传统城市则呈现人口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
A.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
B.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C.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逐步体现 |
D.自然经济日趋解体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B.“经世致用” |
C.“工商皆本” | 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
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儒贾相同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 )
A.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 |
B.商人成为经济的主要传播者 |
C.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阶层的流动 |
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制,弃儒从商 |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