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
B.平衡了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 |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D.打破了世族对选官权的控制 |
材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神童诗》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诗中赞颂的是哪种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某一历史时期尚书仆射刘毅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夏、商、周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魏晋南北朝时期 |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
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
A.汉中外朝制 | B.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二府三司制 | D.元一省制 |
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 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宰相没有地位 | B.外朝制约内朝 |
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 | D.皇权空前强化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3: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660件,涉及3391件政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9分)
(2)结合材料1、2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9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一种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2分)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
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
A.皇帝制度 | B.三公九卿制度 | C.刺史制度 | D.郡县制度 |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 B.行政权 | C.军政权 | D.财政权 |
“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 )
A.三省六部制 | B.行省制 | C.内阁制 | D.军机处 |
《欧阳修集》中载:“……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中描述的和知州争权者应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 B.唐朝的节度使 |
C.北宋的通判 | D.北宋的枢密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