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 征辟制 | B. | 察举制 | C. | 九品中正制 | D. | 科举制 |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 | 秦朝 | B. | 西汉 | C. | 南北朝 | D. | 唐朝 |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 体现三省分权制 | B. |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 |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 D. |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 金德 | B. | 木德 | C. | 水德 | D. | 火德 |
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设总制院,以国师八思巴领之,“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有吐番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对上述材料正确的解释是
①八思巴是首任驻藏大臣 ②总制院是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
③总制院是宣政院的前身 ④西藏地区在元朝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之下的行省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官职中,是北宋时期设置的负责管理财政的有
①参知政事 ②承宣布政使司 ③转运使 ④三司使
A.①③④ | B.①④ | C.②③④ | D.③④ |
唐代少数民族——回鹘,在西迁后逐步演变为①回族②裕固族③维吾尔族④羌族中
的哪些少数民族(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③ |
宋太祖时期规定,由刑部复核各地重大案件;宋太宗时,在中央设审刑院,各地重大案件,先由大理寺断定,再报审刑院评议成文,上奏皇帝。审刑院不归宰相统领,直属皇帝。这表明北宋时
A.已经形成了权力部门分立的政治体制 | B.已经形成了司法独立的体制 |
C.司法相对公正 | D.避免了冤假错案 |
“连中三元”的典故出自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原指连续在三种科考中名列第一。据此分析判断:这一典故应源自哪一朝代的科举考试( )
A.隋朝 | B.唐朝 | C.北宋 | D.明清 |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据此判断下列北宋官职具有治事职能的是
A.吏部郎中 | B.龙图阁学士 | C.参知政事 | D.宰相 |
下面是反映中西方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图1所示体制兴起于隋唐,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
B.图2所示体制由1787年宪法确立,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
C.图1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图2反映的是民主制 |
D.图1图2都充分体现了权力的制衡 |
《资治通鉴》192卷中,记载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唐朝设立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制约防止决策的失误 | B.为皇权而制约中书省 |
C.制约皇权的独尊地位 | D.尽可能提高行政效率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