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后来这一建议发展为(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
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来源:广东省2010届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成为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来源:山东省聊城水城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学段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   )

A.军功爵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来源:上海市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来源:上海市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科举制创设糊名法,主要是为了

A.防止考官舞弊 B.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
C.扩大录取名额 D.限制以“恩荫”受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骆宾王《讨武氏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武则天不得人心 B.武则天代唐建周,违背历史潮流
C.武则天政敌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D.庶族地主与土族地主的斗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这段文字反映出北宋控制地方的基本思路是

A.派文臣取代武将
B.裁撤节度使
C.分化地方权力
D.控制地方财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日:“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太宗)因谓近臣日:“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
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1)材料一中赵普的建议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统治者集中军权的措施。(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 B.岁币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轨迹,大体是皇帝将身边的侍从人员逐步演化为朝廷的正式官吏,由职秩较低的事务性官吏提拔为位阶较高、拥有相当权力的政务官僚,将身边的侍卫人员提拔为军事将领等。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建立中朝 B.节制藩镇 C.三省六部 D.废除丞相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刺察是皇帝通过自己控制的监察系统,甚至使用特种刑狱部门,对各级文武官员进行监督和审察,或用以了解社会的政治情况,加强对社会和百官的控制。汉武帝对地方实施的比较有效的刺察措施是

A.“殿”“最”制度 B.刺史制度 C.通判制度 D.密奏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肌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 (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城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 (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来源:河西走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