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

历史的矛盾与悖论(相互矛盾的结论)

问题:
(1)图中“某朝”是指哪个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A.三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朝代中央政府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朝代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汉武帝元光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郡国外,三公、九卿或列侯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阅”……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神童诗》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汉朝和唐朝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回答,科举制对宋朝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汉朝,把一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王国,欲以同姓诸王镇抚天下,拱卫中央。汉初诸侯王掌握着王国的统治权,大的王国可以领有几个郡,景帝武帝以后,才规制一国只管一郡,并且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王国的官吏也由朝廷直接派遣。从此,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的实质上已无区别,不同的除了名称外,只是王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再说后期。郡县之上又出现了一级行政区叫州。汉武帝时,把全国百多个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以为监察区域。东汉后期,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在州部改置州牧,赋于该州军、政大权,位居郡太守之上,州才由监察区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
鉴于汉末以来州刺史(州牧)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事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防止外重内轻,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中央政权不断分州析郡,至南北朝末,州增加到300多个,郡增加到600多个。一州平均只管二郡,一郡平均只管二三个县,一个州总共才五六个县,这样,三级制已无实际意义,徒增冗官冗费,于是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撤销了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孙衍铎《略谈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材料二 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隋书》杨尚希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到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和帝永年五年三月诏:“科别行能,必由乡曲”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吏的标准主要取决于(    )

A.家族门第 B.社会舆论
C.官吏品评 D.自身才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说:(唐)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若未盖,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唐中宗曾不经两省而径自封(小)官,觉得难为情,故装置诏书的封袋,不敢用常封而改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官员被称“斜封官”。由此说明(  )

A.唐朝皇帝的专制权力是有限的
B.三省六部制度就是为了限制君权的
C.两省的长官相互制约,为限制相权
D.唐朝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法治规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 “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
——摘编自《西方行政监察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又未“独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蒙汉矛盾
C.加强控制地方 D.发展地方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以下史书所载内容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是

《后汉书·百官志》
(尚书令)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汉官仪》
尚书“无所不统”
《后汉书·百官志》
每朝会,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皆专席而坐

A.尚书参与中枢决策           B.尚书专权已成常态
C.皇权受到尚书制约           D.尚书令始设于汉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