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代监察地方的《刺史六条》主要内容有: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招遵承典制,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为百姓所疾。……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六条,二千石阿附豪强,割损政令也。
唐代以六条巡察州郡,主要内容有: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序减耗;其四察妖滑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蠧害;其五察德行孝锑,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黔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摘编自《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新唐书》等
材料二 唐代“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御史台总监察之职,分工细致,职责分明。唐高祖认为隋朝“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唐太宗曾说“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县令甚是亲民要职。”
——摘编自《通典》、《唐律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前期中央监察地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前期加强地方监察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合理性”?
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
(3)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武宗海山沉溺酒色,在1311年正月病死。同年3月,皇太子仁宗即位。即位后,仁宗废尚书省,并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娃”的罪名,拘捕脱虎脱等处死,而各地行尚书省仍为行中书省。四月即下诏罢废至大银钞及铜钱,诏书说:“比者尚书省不究利病,辄意变更。既创至大银钞,又铸大元、至大铜钱。钞以倍数太多,轻重失宜;钱以鼓铸弗给,新旧恣用。曾未再期,其弊滋甚”。 同时仁宗采用汉人传统的理财方法经理田赋。他建策行经理之法,使有田之家及诸王位下、寺观、学校、财赋等田,一切从实自首,做到“税入无隐”。仁宗信用李盂等汉臣,尊孔崇儒。自一三一四年八月,各郡县推举年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举人经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会试,然后御试。以后,科场每三年开试一次。考试规定用朱熹注,又使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术。
(元史》评价:“纵其一生,他还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一一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仁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仁宗改革的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在蔡确、王硅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宰辅制度在外形上根据唐制恢复三省六部,三省长官空位,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任宰相,副宰相为尚书丞(左右各1人)和不兼任尚书仆射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担任。代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摘编自维基百科《元丰改制》
材料二 元丰三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使各机构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许多机构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为二十五阶(宋徽宗时包括选人共三十七阶),此后升迁、俸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
神宗改革职官制度时,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神宗有些后悔。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神宗又颇感安心。
——摘编自谭凤娥《论元丰改制》等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元丰改制的实际效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明清王朝对教育的控制权体现在什么制度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到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
——摘自《中国古代的反腐败》
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材料二     据国际透明组织近年来对各国廉洁度的年度排名,最廉洁的十几个国家中除新加坡外,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究竟发达国家建立了怎样的机制,能够“将筐里烂了的桃子挑出来,从而保持整筐桃子的新鲜”?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一)专设监督机构;(二)政务公开与财产申报……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材料三      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顿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反腐败机制的显著特点,比较唐、明两朝处理贪污腐败的异同。
(2)材料二对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的作了部分概括,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并予以简要说明。
(3)根据相关材料,谈谈你对遏止腐败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材料二  16一18 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卢卡西
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

材料三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1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材料四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4)根据材料四,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经济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627年)中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清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在民族主义方面……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方面……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的三级管理制度和元政府在材料一图中的A、B两地创设的机构。
(2)根据材料二,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说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根本目的,并概述这一解释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明代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2:(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1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2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代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大贡献,不在政治而在宗教上。天台、禅、华严三宗的出现已创造完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下的新佛教。尤其在六祖慧能以下的禅宗,在精神上,在意态上,实可算的是一番显明的宗教革命。
唐朝对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有玄奘、义净和鉴真。唐高宗咸亨二年,义净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天竺学佛学,搜罗并抄写佛经,共携回经、律、论约四百部。扬州的名僧鉴真,天宝年间,应日僧荣睿的邀请,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六次东渡,以六十六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传授戒律,并携去律宗、天台宗的经典,弘法传教……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胡如雷《唐史》
材料二 明朝万历八年(1580),一部分耶稣会士来到澳门,以后又陆续有教士来到中国。利玛窦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优待,在北京建立教堂。这些人除为殖民主义者服务,传播宗教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技知识,曾经由徐光启等译成中文。
——摘自许大龄《明史》
材料三  1845年,俄国政府因清政府赠送藏文《大藏经》,回赠各类图书355种共计800余册(幅),另有天文、地理仪器和工具。这些图书可分成21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工艺、地理等等,仅地图就有22幅,另有地图册13本。理藩院收到这批图书后,仅译出书名,便束之高阁了。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四 强国兴盛以后,很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把它强盛时期实行的制度、政策以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奉为神圣,凝固僵化,不再与时俱进,减弱甚至丧失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摘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材料一表现了唐朝文化怎样的大国气象?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造就这种气象的条件。
(2)材料二所处的时代,西方世界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为什么还会出现材料三中的现象?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中外交往的发展呈现哪些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14世纪—16世纪 欧洲大学
10世纪—13世纪  中国书院
课程
教学
主要
内容
文法、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代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归州,地处四川、河南二行省之间,却隶属于并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陕西行省。此种行政区划不利于(  )

A.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C.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
D.增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的复杂性,不能用主观想象和假设将历史问题简单化、绝对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日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又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顾炎武认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选自《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等
(2)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