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

宋代曾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该规定

A.可能导致御史滥用职权
B.使御史具备了类似唐朝中书省的职能
C.标志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D.可能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空前激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这说明隋唐的三公

A.务虚不务实 B.是秦汉时期三公制度的强化
C.履行丞相职责 D.负责军事、行政与司法大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这主要说明( )

A.三代的用人制度和分封制同源
B.秦汉时期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C.九品中正制品评的标准全由门第决定
D.科举制促进了用人制度的公平公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惑
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D.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机构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⑵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⑴材料一是否表明唐朝时期中国已经实行了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请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凡百皆奉皇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卷五○一万历四十年(1609)十一月乙未条
⑵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叶向高是怎样认识内阁大臣的职权的。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
⑶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在国家大事上的决策方式上有何不同?古代雅典行使权力的机构除公民大会外,还有哪些主要机构?
⑷上述三则材料说明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1)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图1、图2、图3反映什么制度?
(3)图4反映了什么政局?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评价?
(4)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但权力的集中又容易导致专制,以近代美国和英国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们分别是如何达到中央集权,又避免了专制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
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历朝盛世如上述者(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与康熙、雍正、乾隆)之出现,几乎都是一字号的雄才大略、君权神授、独裁专制的英明之主也。在我国历史上,往往也是皇权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我们的皇帝陛下愈凶,愈厉害,权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在传统中国里,黎民百姓对权力最大的皇帝,像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圣祖(康熙),不但没有恶感,反而由衷崇拜呢!其原因亦在此。
当然我们这四百多位皇帝,不能个个都做汉武帝、唐太宗,一般才具平平或贪恋酒色不喜早朝的懒皇帝,甚或像‘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要靠宰相辅政了。宰相和皇帝一样,也有好坏嘛。像王莽,他就要乘机弄权,由宰相晋升作假皇帝,然后篡位作真皇帝了。像姬旦(周公)、萧何、曹参、魏征、王安石、张居正,那就如钱穆所说的副皇帝(见钱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中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
——唐德刚《袁氏当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三 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