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被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 |
B.魏晋南北朝 |
C.唐朝 |
D.宋朝 |
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A.刑部 | B.礼部 | C.工部 | D.吏部 |
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
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
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
《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
B.通过和亲的手段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
D.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
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 B.减轻人民负担 | C.分割宰相权力 | D.防止吏治腐败 |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开始,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
A.废分封置郡县 | B.实行科举制 |
C.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 D.没置中书门下机构 |
中国古代自实行科举考试以来,共有17人“连中三元”,其中宋朝占了6人,这里的“连中三元”所参加的考试依次是指
A.院试、乡试、会试 | B.乡试、会试、殿试 |
C.会试、院试、殿试 | D.殿试、会试、院试 |
元朝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表明元朝的行省( )
①仅是地方行政机构,只有行政权②是中央派驻地方,管理地方的机构,具有多种权力
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形式 ④行省权力很大,代表中央行使权力
A.②④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这段话意在宣扬( )
A.科举制度 | B.文官制度 | C.行省制度 | D.内阁制度 |
元和年间(806年-820年)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 )
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 |
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
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封驳审议的权力 |
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 |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所说的“中间路线”是指 ( )
A.郡国并行制度 | B.中朝制度 | C.刺史制度 | D.察举制度 |
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
A.中书省、中书省 | B.中书门下、中书省 |
C.尚书省、中书省 | D.门下省、中书省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