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 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 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
《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 B.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 |
C.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 | D.三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 |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体现的“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以文治国 | B.以法治国 | C.分科考试 | D.公平竞争 |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比例 |
50%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C.彻底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的公平、公正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 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 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
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
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 | 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 |
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 | D.追求清正廉明的政治理想 |
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尚书 —— 中书 —— 门下 | B.中书 —— 门下 —— 尚书 |
C.尚书 —— 门下 —— 中书 | D.门下 —— 中书 —— 尚书 |
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石刻石一方,上有记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封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应出自( )
A.西周 | B.秦代 | C.汉代 | D.元代 |
“吃醋”一词源于《隋唐嘉话》的一个典故:唐太宗赐给官员任瓌两名宫女,任瓌之妻柳氏坚决拒之,唐太宗遂召柳氏觐见,让宫女端来一杯醋,谎称毒酒,威胁柳氏若不接受皇命就将之赐死,柳氏毫不犹豫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唐太宗也无可奈何。柳氏这样做主要表明了
A.唐代社会风气开放 | B.唐太宗开明专制 |
C.唐代社会经济繁荣 | D.唐市民文化熏染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
B.宰相位尊权霸的传统开始改变 |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