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 | 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 | 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敕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乾元二年(759年)又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这些规定体现了( )
A.谏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宰相 | B.谏官谏议权不断增强 |
C.谏官隶属尚书、门下两省 | D.谏官地位相当于宰相 |
有历史学家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有的还是落第秀才出身。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科举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 B.考生知识局限 |
C.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 D.选用人才文化素质较低 |
元朝人称其政治制度为“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一政治制度:
①有利于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④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完全正确 |
B.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
C.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 )
A.利弊参半 | B.利大于弊 | C.弊大于利 | D.主张废除 |
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①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②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
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元代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归州,地处四川、河南二行省之间,却隶属于并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陕西行省。此种行政区划不利于
A.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
B.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
C.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 |
D.增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
雅典的梭伦改革、秦朝的郡县制和隋宋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君主专制 | B.挑选了有用的人才 |
C.打破了世袭特权 |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下表记录着某学者讲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部分教学内容。据此判断,该学者的讲授主题最有可能是
时间 |
史实 |
背景 |
魏 晋 |
指定地方官吏中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 |
地方割据,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 |
隋 朝 |
选举权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 |
国家统一;对人才的渴求;旧制度的落后与弊端日盛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C.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D.科举制度的影响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这一现象说明汉初
A.减轻刑罚,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 B.依法治国,尊重百姓 |
C.国力强盛,不与民计较 | D.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仁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