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三国时期分裂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
A.黄巾起义的影响 | B.东汉后期政局的混乱 |
C.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 D.西汉王国问题的余患 |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
下列关于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图例正确的是
A.御史台——内朝——军机处——内阁 |
B.内阁——中书省——内朝——军机处 |
C.内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 |
D.丞相——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内阁 |
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朝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①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设立三省相互牵制与监督
③设枢密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 B.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
西汉中朝,唐朝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宰相权力的不断削弱 | 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C.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
史学家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书中说过:“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宋朝开始营造“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 |
B.宋朝设置参知政事,削弱相权 |
C.宋朝农民生活水平高促进了诗词发展 |
D.宋朝奠定以后城市经商的模式 |
2011年10月15日-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聚焦文化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议还通过决议,决定中共十八大于明年下半年举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图能反映的是
A.汉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 B.古希腊的三权分立体制 |
C.美国的权力均衡体制 | D.不同的民族创造出的不同的政治文明 |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
C.清朝沿用内阁制度 | D.清朝设立军机处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 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A.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干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削弱了地方割据了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