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 )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
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
C.为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筹措军粮 |
D.防止人民反抗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观察下面两种政治体制的图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构成 | B.都实行分权 |
C.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 D.都具有民主性 |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
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 | 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化 | B.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 |
C.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 D.中央集权的加强 |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
B.明清时期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
C.宋代独立的谏议机构是谏院 |
D.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
《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
A.二府制 | B.三省制 | C.行省制 | D.三司制 |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② |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
B.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C.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