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锁头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在宫廷里,因为避讳“锁”字,所以叫“千仞”,意思为牢固不可攻破,但也有朝代把它冠以吉祥的名字,叫( )
A如意 B钱粮 C键 D钥匙
《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 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
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 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③④ |
两位学者各自根据其阅读史料,提出对汉代社会型态的看法。甲学者认为汉代社会是地缘社会,聚落内部的血缘联系不强;乙学者则认为汉代是血缘社会,聚落内部同姓的力量强大。我们应如何理解两位学者意见的差异?( )
A.甲学者的主张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后的形势,较为合理 |
B.乙学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延续性,较具说服力 |
C.两位学者立场相反,说明历史没有客观性。 |
D.古代社会地域差异大,两位学者结论都不具说服力 |
《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这说明隋唐的三公
A.务虚不务实 | B.是秦汉时期三公制度的强化 |
C.履行丞相职责 | D.负责军事、行政与司法大权 |
“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而在勇 |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
两汉 |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隋朝 |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
唐末 |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惑
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① |
《山阴志》 |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
② |
《临安志》 |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
③ |
《四明志》 |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
④ |
《绍兴志》 |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
A. |
①②④③ |
B. |
②③①④ |
C. |
③①②④ |
D. |
③①④② |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内外朝制度 | B.汉代察举征辟制 |
C.隋唐三省六部制 | D.宋代设参知政事 |
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北宋书生张遇贤在书院苦读四书五经 |
B.西汉后期,商人齐之姜经营铁器作坊而致富 |
C.晚唐诗人罗隐在扬州夜市饮酒作歌 |
D.北魏官员崔振鹭被任命为工部尚书 |
最近,北京大学出台了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拒绝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志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必由之路,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八股取士制 |
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