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某朝代中央政府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朝代是(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秦朝 “九卿”和唐朝 “六部”的职能比较表

秦朝九卿
唐朝六部
奉常
主管宗庙、礼仪和教化
吏部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等事务
郎中令、卫尉
主管宫廷警卫和宫门屯卫
户部
管天下土地、户籍、财政收支等
宗正、少府
主管皇室事务和财政
礼部
掌管国家典章法度、接待外宾等事务
太仆、廷尉
主管宫廷御马和司法
兵部
掌武将选用、兵械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刑部
掌管法律、刑狱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工部
掌管山泽、屯田、工匠、各项工程

据此,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C.机构精简但更高效               D.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和帝永年五年三月诏:“科别行能,必由乡曲”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吏的标准主要取决于(    )

A.家族门第 B.社会舆论
C.官吏品评 D.自身才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上述现象反映出(  )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C.元代城市生活日益多样化 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说:(唐)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若未盖,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唐中宗曾不经两省而径自封(小)官,觉得难为情,故装置诏书的封袋,不敢用常封而改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官员被称“斜封官”。由此说明(  )

A.唐朝皇帝的专制权力是有限的
B.三省六部制度就是为了限制君权的
C.两省的长官相互制约,为限制相权
D.唐朝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法治规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蒙汉矛盾
C.加强控制地方 D.发展地方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以下史书所载内容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是

《后汉书·百官志》
(尚书令)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汉官仪》
尚书“无所不统”
《后汉书·百官志》
每朝会,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皆专席而坐

A.尚书参与中枢决策           B.尚书专权已成常态
C.皇权受到尚书制约           D.尚书令始设于汉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 隋唐 B.西周 秦汉
C.西周 隋唐 D.秦汉 明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