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下列职权相近的一组是

A.秦朝丞相、汉代尚书台、元朝宣政院
B.秦朝御史大夫、汉代刺史、明朝按察司
C.秦朝御史大夫、唐朝门下省、宋代枢密院
D.汉代尚书台、唐朝中书省、元朝中书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应是

A.分散相权,加强中央集权 B.以后历朝基本沿袭的政治制度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贡院”,就是古代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的那座院子的简称,民间称之为“考棚”。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和相关长官共商对策。但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官员提出应对调兵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汉代匈奴侵入河套 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
C.宋代西夏侵入陕西 D.明代蒙古入侵山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从这段话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① 中书、尚书的官职最早出现在西汉   ② 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在汉代较低
③ 魏晋以后尚书令才参与军国大事     ④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A.①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当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三司 B.宣政院
C.内阁 D.军机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A.三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朝代中央政府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朝代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京故宫中清朝中央某机构遗址有如下文字介绍:“……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随侍左右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参与决策 D.掌管军队,谋划战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