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材料一:《剑桥中国秦汉史》称:在汉之前,帝国政府是试验性的,并且名声不佳;在汉以后,它已被接受为组织人的正统的规范形式。……帝制理想之被人们接受这一成就的取得,部分地是由于汉王朝事业的成功,部分地是由于有意识提倡的各种新的政治观念,……汉代诸帝很快就从神意的角度寻求道德和智能上的根据以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
材料二:
[图表一]:
[图表二]:
回答问题:
(1)材料一所言“汉之前试验性的帝国政府”是按照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建立的?
(2)如何理解材料一“汉代诸帝很快就从神意的角度寻求道德和智能上的根据以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
(3)材料二中表一、表二有何相似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评论材料二的内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秦朝倾覆后,大家都把中央集权制同暴政混为一谈,认为汉朝政府应像周初那样实行分封制。高祖因此将大片领土将给旧部,分封诸王。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因为分权证明对皇帝是个威胁。汉初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创立一种集权形式。—【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到997年,宋朝政府每年制造8000万贯铜钱,为唐朝最多时的两倍半。到1085年,即不足一个世纪之后,铜钱的产量又增加近8倍,每年为60亿贯。与此同时,银两的使用也在增加,1120年政府就征收了1800万两白银的赋税。—【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分裂性最强的党争适于20岁的神宗皇帝(1067—1085年在位)继位并任用王安石彻底改革政府之时。王安石改变了核查田赋的方式,用新办法征集和运送特殊的贡税,并向农民发放有息贷款使其不再依赖与地主;将徭役改为交纳税银;整顿地方衙役;开设官办当铺;建立地方武装协助国防等。—【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汉初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创立一种集权形式。”主要是指汉朝实行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经济发展在当时社会上的表现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4)当今我们可以借鉴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实为天下福祉。”
材料二   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抨击八股取士制度:“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这里的“察举”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病?
(2)针对“察举……不胜其弊”,隋朝实施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创新之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请回答:
(1)从先秦至明清时期我国实行过哪些著名的选官制度?
(2)试分析隋唐、明清时期我国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材料是淝水之战前夕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请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1“(苻)竖曰:“……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材料2京兆尹慕容垂(鲜卑族人)言于竖曰:“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信)、(白(起)满朝,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田之以遗于孙哉!”
材料3 阳平公(苻)融曰:“……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鲜卑、羌虏,我之仇雌,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今)轻举大事(伐
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
材料4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且彼(晋)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末可伐也!”
——以上均摘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
请回答:
(1)材料1中苻坚的话流霹了一种什么情绪?它将对战争发生什么影响?
(2)材料2、3、4中,三位大臣的话是否都是忠言?试加以分析。
(3)淝水之战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来源: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唐初考试由于“明经多抄义条,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乃下诏进士加试诗赋。作诗赋既要具备足够的自然常识、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要有激情。这一切都有助于活跃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感情。但科举考试在于选拔官吏,并非选拔诗人,诗赋作得好,并不一定善于吏治。唐代宗时礼部尚书杨绾批评开元、天宝之际的进士“以声律为学,多昧古今”,“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旧唐书》 卷一一九 《扬绾传》)。他认为经史知识是居官所不可缺少的。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朱熹,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前者认为诗赋无补于治国,后者认为诗赋无助于人的道德修养,都要求取消诗赋。但直到清末,诗赋一直是进士科的考试项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告示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四:南闱放榜图(清代科举考试江南乡试放榜图) 

——《中国大百科全书》
根据以上材料,选择恰当角度,对上述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作点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所提供的材料有三组不同角度的问题,第一组为必答题,第二三组你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组探究并作答。

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第一组:①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②依据材料一,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 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③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廷尉又是什么官职?
④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
⑤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
第二组:⑥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⑦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第三组:⑧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⑨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结合唐中期以来的史实,分析宋太祖产生这种忧患意识的社会原因,并说明他是如何消除内患的?其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承嗣(田承嗣,唐节度使)不习教义,沉猜好勇。虽外受朝旨,而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甲兵;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十年间,其众十万。乃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户籍记录)不稽于天府(中央政权),赋税不入于朝廷。
——《旧唐书》卷141
材料2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接受教训)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山泽之利,悉入县官(中央政府),以资禀赐(开支);将帅之臣,入奉朝请,以备指踪(调动、驱使);犷捍之民,收隶户籍(军籍),以给守卫。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恣睢,无所措于其间。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无犬吠之惊。
——《文献通考》卷152
材料3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回答:
(1)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藩镇割据赖以维持的基本条件。
(2)结合有关材料说明宋初统治者为消除藩镇割据的条件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效果如何?
(3)你如何看待北宋初年的措施?如何评论朱熹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而封建国家却积贫积弱,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初统治者面临哪些社会矛盾?宋代“富而不强”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教训?在当前国际竞争中应如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史实分析隋朝统一的社会历史条件。

来源: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新唐书》
材料二: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新唐书》
材料三: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四:武则天大开科举,唐人称她“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宣公翰苑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