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18分)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始终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权限成了历朝历代制度设计中的头等大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
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有人如此请求,即以叛逆论罪,凌迟处死。 ——朱元璋
材料四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后,大臣上
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
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朱元璋下达命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人们习惯上把明中期以后的内阁首辅徐阶、高拱等人称为宰相,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材料四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纵观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协调、对政府的权力是放纵还是制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体现了周朝分封制的瓦解,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所封子弟纷争局面。
材料二、宋朝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有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置转运使将大部分赋税转运中央,这些措施确实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是却也埋下了地方积贫积弱的隐患。
材料三、美国独立之初,只是一个13个州的松散联盟,为邦联制。由于各州各自为政,比如:南北方各州可以制定不同的关税政策,这成为英国攻击美国的软肋;而各州发行货币等政策也造成了国家经济秩序的动荡,最终引发了谢司起义。
(2)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分封制和邦联制,宋朝地方制度各有什么不足之处。
材料四、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军事、外交专有权,而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另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
(3)根据材料四,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宪法中处处都有多方妥协的痕迹,请从材料中加以概括。(2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四,应如何认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元)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二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要建立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
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制定法律制度的主要原则。(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和国”?其“新型”有何特征?(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西塞罗观点的认识。(3分)
学习中国古代史,宋代是无法绕过的一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措施。(不得摘抄原文)(1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书”、“枢密院”、“三司”的长官称谓。
材料二
材料三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例说明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
材料四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五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令汤因比、余秋雨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太祖“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中国全史》
材料三 各州对其它州的公共法令、记录、和司法诉讼程序应给予完全的信任和尊重。国会可用一般法律规定此类法令、记录、和司法诉讼程序的验定方法及其效力。
凡在任何一州被控犯有叛国罪、重罪或其它罪行的人并于另一州被缉获时,该州应即依照该人所逃出之州的行政当局的请求,将其交出,以便押送到对该罪行有审理权的州。
合众国应保障联邦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各州免受入侵,并应根据州议会或州行政长官 (当州议会不能召集时) 的请求平定内乱。
----1787年《联邦宪法》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斑马式”的地方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造成这种制度的主要原因。结合图二所给信息,归纳这两个不同时期中国政府面临的相同的问题。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政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3)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突出了美国政体的何种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的异同点。
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棋盘上的历史
该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观察该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最早应发明于何时?
(2)请解说一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历。
(3)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字旁的“炮”出现最早应在中国
古代的哪个朝代?请说明理由。
(4)作为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请简要叙述中国历史上“相”制演变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
职 位 |
基 本 职 权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图三 文渊阁 图四 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在材料三中图三内开始设置内阁是在谁(皇帝)的时候?图四的机构又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材料一
图1 (汉武帝) 图2(军机处)
(1)假如你是图1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所耳闻目睹的汉武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结合图2指出清朝时期为强化皇权又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呈现什么特点?
材料二 梭伦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从而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赋予各等级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 ——摘自岳麓版必修一教材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伯渠
(3)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为什么不容低估?
材料四
图3:英国政体的漫画 图4:美国政体示意图
(4)根据材料四图示填写表格。
材料四 |
政体 |
政体特点 |
立法文件 |
图3 |
|
|
|
图4 |
|
|
|
(5)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认识。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曾出现过各色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2010年3月3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步入会场。
——人民网
材料四 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构建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梅宁华《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
(1)据材料一,图一唐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图二政府机构的设置体现了什么原则?(5分)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6分)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四分析这项政治制度有何优越性?(6分)
(4)材料一、三体现的三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请概括说明这三种政治模式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8分)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中国古代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材料四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关系。(2分 )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
(4)材料四中唐朝的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