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古往今来,人类始终在探索最科学合理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特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什么演变趋势?(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忽必烈改制是蒙古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以限南北也。
—《辽史》
材料二 以下为忽必烈的话:“汝未用南人(汉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 (忽必烈对太子老师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场”。
材料三 每一次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长城南北经不同的济形态 (4分)。针对这种不同,材料二中忽必烈是如何做的?(6分)
(2)中国历史上相似的改革还有什么? (2分)结合两次改革的内容,论证材料三的正确性。(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4个小问,共计10分)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隋唐的相权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 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
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宋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方兀术渡江,惟世忠与之对阵,以闲暇示之。及刘豫废,中原人心动摇,世忠请乘时进兵,此机何可失也?高宗惟奸桧之言是听,使世忠不得尽展其才,和议成而宋事去矣。暮年退居行部,口不言兵,部曲旧将,不与相见,盖惩岳飞之事也。昔汉文帝思颇、牧于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宗泽、韩世忠,尽心以死命。
——明·李廷机《五字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展示了韩世忠的哪些主要活动?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世忠晚年的活动情况形成的原因。
(2)材料一、二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赞赏韩世忠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 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二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材料三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除上述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古代监察的例子。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与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秦代大多数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使“罪人有期”。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文帝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但笞数既多,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因此景帝时,两次下令减少笞数,并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自是笞者得全”。肉刑废除后,刑罚主要为笞刑、劳役刑和死刑,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一一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军“每御敌,皆临时分领兵马,而不经训练服习,将未知士之勇怯,士未知将之威惠。”“以屡易之将,驭不练之士,故战必致败。”
士兵所用武器,“铁刃不钢,筋胶不固,长短小大,多不中度。盖造作之所但务充数而速了,不计所用之不堪,经历官司,又无检责。”
“至于平民,则素不知战”,“内地州县,人不习兵”,“养兵虽多,及用则患少,以民与兵为两故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对宋初“制兵”持怎样的态度?其依据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采取的变法措施的效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材料三 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代的科举制度完全确立,而且日趋完善和严密。科举向士大夫广泛开放,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和诗赋合格,就可录取。大部分科举登第者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的子弟,世代为官的子弟只占少数。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3)阅读材料三,指出在追求公平公正方面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联系所学知识简析它对宋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     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
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 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处于动态演进过程之中,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不是使双方处于对立僵化状态,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施耐庵著《水浒》
材料二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
——《明史·诸王传》
材料三 “清之季世,行省分权,不能举改革之实,遂主张集权,即以是受人民之反抗,为此次革命之最大原因。权力分配有所偏倚,其祸均足以亡国,今后之谋国者,不可不折中于二者之间,以求调剂之方法”。
——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杜亚泉著《中华民国之前途》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哪个王朝基本解决了诗歌中所谈到的问题?它的主要解决办法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对比先秦分封制,概括明朝分封制(藩王制)的特点?指出其弊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造成晚清时期中央权力相对弱化的因素?概括杜亚泉先生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率相筹画、于事稳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谏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奏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奏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英国首相沃波尔与明朝首辅张居正在权力的产生和使用方面的异同。
(2)沃波尔和张居正在历史上各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