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石刻石一方,上有记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封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应出自( )
A.西周 | B.秦代 | C.汉代 | D.元代 |
关于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下列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 )
夏商周:世袭秦朝:军功授爵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
A.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
B.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
C.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
D.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 B.九品中正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
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
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
D.君主专制的加强 |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时期的制度?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
(2)哪个国家的政体是材料二的典型反映?政体名称是什么?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各自拥有什么权力?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磨擦、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宰相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 | B.唐朝相权一分为三 |
C.宋代废除宰相制度 | D.元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 |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
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
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 )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
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
C.为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筹措军粮 |
D.防止人民反抗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观察下面两种政治体制的图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构成 | B.都实行分权 |
C.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 D.都具有民主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