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 B.唐代的三省长官 |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 D.清代的军机大臣 |
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下图中空格应填写的制度为( )
A.分封制度 | B.科举制度 |
C.三公九卿制度 | D.三省六部制度 |
中国古代盛世现象多出现在汉、唐时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的封建制度确立具有很强的历史进步性 |
B.地主阶级处在上升时期,具有进步性 |
C.先进生产工具推广,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
D.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促使统治者励精图治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 | B.置枢密院 | C.置刺史 | D.设内阁 |
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某制度“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政治”。该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 B.军功爵制 |
C.察举制度 | D.科举制度 |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集中军权 | B.集中行政权 | C.集中财权 | D.集中司法权 |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
官职 |
出身 |
萧何 |
相国 |
县吏 |
樊哙 |
左丞相 |
狗屠 |
灌婴 |
太尉 |
布贩 |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
A. 世卿世禄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钱穆在《秦汉史》中说:“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据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而其恭俭无为之精神,则实足以代表当时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其所由与秦政绝异其趣者正在此。”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
①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②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
③汉初统治阶层文化素质较低 ④无为思想代表了平民要求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
《新唐书》卷八二《十一宗诸子卷》论赞:“自唐中叶,宗室子孙多在京师,幼者或不出阁,虽以国王之,实与匹夫不异,故无赫赫之过恶,亦不能为王室轩轾,运极不还,与唐俱殚。”此材料说明唐中叶后( )
A.广泛实行分封制 |
B.皇室子孙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
C.皇位继承较稳固 |
D.宗室未能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 |
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