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类始终在探索最科学合理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特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4个小问,共计10分)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隋唐的相权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什么演变趋势?(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 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二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材料三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除上述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古代监察的例子。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与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宰相匡衡改“郊祀”之议:“……即于云阳(地名)立泰畸(祭天神之处)。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祐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
材料二 在汉儒刘歆帮助下,王莽根据《周礼》制定了《元始仪》,它既囊括了西汉中期以来泰畸 后土祠及雍地两大祭祀中心的重要祭祀,也涵盖了其他所有祠畤的功能。自元始仪成立,遍布于全国的祠畸就 此退出了国家祭祀舞台,长安南北郊成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匡衡提议“郊祀”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郊祀”最终取代遍布全国的“祠畸”的社会根源。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秦代大多数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使“罪人有期”。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文帝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但笞数既多,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因此景帝时,两次下令减少笞数,并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自是笞者得全”。肉刑废除后,刑罚主要为笞刑、劳役刑和死刑,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一一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 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
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面看来,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材料二 大致了解了上下三千年来教育的概况和“考试”取士的情形,无论我们的先圣先贤、诸子百家的名言,关于教育与学问的教诫,作过如何庄严神圣的定论,但教育的理想与一般社会对教育的“暗盘”思想,毕竟存在一段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古代轻视工商业的观念之下,当然就会产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看法了!……读书读到后来,所有经、史、子、集,也成剩余的物质,只有“八股”的制义文章,才是生活的宝典。
材料三 (如今)知识的普及,使得一切学问的真正精神垮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的精义所在,几乎是完全陷入贫病不堪救药的境地。不但如此,我们……虽然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换旧更新,可是我们教育的“暗盘”思想,依然落在二千多年来的一贯观念之中,只不过把以往“读书作官”、“光耀门楣”的思想,稍微变了一点方向,转向于求学就可以赚钱发财的观念而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道家思想文化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上各有何不同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的“‘考试’取士”是指什么?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3)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当时的教育与古代教育本质的认识。作者的理想教育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从小就仰慕汉文化,他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完颜亮少年时爱读书,能吟诗、作文,喜欢下棋、点茶,交结儒士。因此对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比较熟悉。
完颜亮年轻时“英锐有大志”,想干一番事业,这从他年轻时所写的“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等诗中可以反映出来。
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完颜亮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领域 |
具体内容 |
政治制度的改革 |
废除熙宗及其以前在汉族地区设置的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改革和加强科举制度;等等。 |
迁都燕京 |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 |
社会经济方面 |
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人耕作,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下令印制交钞(纸币),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
——摘编自《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
(1)根据材料,说明完颜亮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完颜亮改革的历史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宋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方兀术渡江,惟世忠与之对阵,以闲暇示之。及刘豫废,中原人心动摇,世忠请乘时进兵,此机何可失也?高宗惟奸桧之言是听,使世忠不得尽展其才,和议成而宋事去矣。暮年退居行部,口不言兵,部曲旧将,不与相见,盖惩岳飞之事也。昔汉文帝思颇、牧于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宗泽、韩世忠,尽心以死命。
——明·李廷机《五字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展示了韩世忠的哪些主要活动?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世忠晚年的活动情况形成的原因。
(2)材料一、二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赞赏韩世忠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
忽必烈改制是蒙古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以限南北也。
—《辽史》
材料二 以下为忽必烈的话:“汝未用南人(汉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 (忽必烈对太子老师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场”。
材料三 每一次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长城南北经不同的济形态 (4分)。针对这种不同,材料二中忽必烈是如何做的?(6分)
(2)中国历史上相似的改革还有什么? (2分)结合两次改革的内容,论证材料三的正确性。(3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军“每御敌,皆临时分领兵马,而不经训练服习,将未知士之勇怯,士未知将之威惠。”“以屡易之将,驭不练之士,故战必致败。”
士兵所用武器,“铁刃不钢,筋胶不固,长短小大,多不中度。盖造作之所但务充数而速了,不计所用之不堪,经历官司,又无检责。”
“至于平民,则素不知战”,“内地州县,人不习兵”,“养兵虽多,及用则患少,以民与兵为两故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对宋初“制兵”持怎样的态度?其依据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采取的变法措施的效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