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与此同时的社会问题不包括
( )
A.“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
B.“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
C.“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 |
D.“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
事 件 |
1688年 |
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
1689年 |
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
18世纪初期 |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
18世纪中期 |
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
1832年 |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
1867年 |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
1884年 |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①②。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这说明当时科举制的影响有 ( )
①张扬了“学而优则仕”
②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③科举成为时人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的科举制的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 ④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并重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
C.户籍制度不合理 | D.移民制度的僵化 |
对下图所示隋唐时期权力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 B.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
C.体现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分权制约 | D.皇帝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 |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①科举制产生与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③租佃关系出现 ④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俗文化兴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主要因为 ( )
A.形成中朝机构 |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
C.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 | D.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 |
下列各项中,属于封建国家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性质的是 ( )
A.商朝末年牧野之战 | B.西汉中期对匈奴的战争 |
C.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斗争 | D.乾隆帝时期对回部的战争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
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