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这一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痼疾,始终是世人永恒不齿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二 1889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该法特别禁止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收受或者要求收受以及承诺或实际提供任何形式的礼物、贷款、费用、酬劳或利益。l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法院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一摘编自《英国反腐机制的启示》
材料三 肖玉壁在任清涧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期间,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采用多收少报的方法欺瞒上级。边区政府依法判处肖玉壁死刑,他不服,写信向毛泽东求情。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把信带给毛泽东,毛泽东问:“肖玉壁贪污了多少钱?"林伯渠答:“3000元。"毛泽东又问:“他的态度怎样?"林伯渠说:“他给您写了一封信,要求您看在他过去作战有功的情分上,让他上前线,战死在战场上。"毛泽东明确表示:“我完全拥护法院判决。”肖玉壁被执行枪决后,《解放日报》就此发表评论:“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壁’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
——摘编自《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反贪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反腐败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处理“肖玉壁”案的重大意义。(4分)
《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 |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 B.官僚政治的弊端 |
C.中央集权的削弱 | D.行政效率的低下 |
(4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图1 唐朝中央机构 图2 明朝中央机构 图3 清朝军机处内景
(1)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是谁设置的?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
世重也。”
——《明史》
(2)材料二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4分)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的人。
(3)材料三中作者言论担心的是雅典民主的什么缺陷?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②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③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④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在标示的①②③④中任选两点,予以说明。你如何评价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人们逐渐相信,当前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已非过去所能比拟,将来在各个领域注定会出现没有止境的进步”。(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由于人类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他们认为变革和进步可以逐步改良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制度必须进行改革”。(P.T.马修斯等《西方人文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的上述政治理念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
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
事件 |
1830年 |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1832年 |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
1848年 |
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 |
1861年 |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制 |
1867年 |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
1871年 |
德意志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
1875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
1884年 |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
(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依据上表,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方式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 |
B.唐朝统治者选官依然重视门第出身 |
C.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 |
D.唐朝时人们普遍看重个人道德修养 |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性,不仅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而且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材料所述制度与下列哪种现象直接相关( )
A.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
C.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
D.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国庆日演说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结合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4)结合上述材料,反思中外的这些尝试,你觉得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计、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四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
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十分重视门下省职能的发挥 | B.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 D.认识到三权分立体制的重要性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
材料三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古罗马)西塞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4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东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在皇权与法律的关系上具有什么相同点?(3分)
(3)材料三认为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它的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4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