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 B.宋朝的枢密院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
D.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口口口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文中的口口口应是(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行省制 | D.军机处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
B.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
D.其弊端日益突出 |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于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表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D.机构完善皇权顶峰 |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
A.宗法分封制 | B.王位世袭制 |
C.郡县制 | D.中央集权制 |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A.汉代中外朝制度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魏晋九品中正制 | D.宋代设参知政事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下列图片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转型 | B.封建大一统 |
C.文化大发展 | D.民族大融合 |
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