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C.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政治主动,表明和平诚意 | B.争取国共合作,抗击日本法西斯 |
C.争取政治民主化,军队合法化 | D.争取民主党派,建立联合政府 |
抗战胜利后初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核心内容包括
①和平民主建国 ②社会主义革命 ③改组国民政府 ④人民军队合法化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②③④ |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一“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
B.“民意”指反对蒋介石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
D.中共实行土地改革等,“得人心者得天下 |
毛泽东的诗词,形象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③“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①④ | C.③①②④ | D.④②①③ |
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① ② ③ ④
A. | ①④③② | B. | ③②①④ |
C. | ③①②④ | D. | ③②④① |
下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 |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
以下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的人物有
①魏源 ②康有为 ③孙中山 ④张謇 ⑤毛泽东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⑤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大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是( )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C.政协会议召开 |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下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 |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 B.《论联合政府》 |
C.《共同纲领》 | D.《论十大关系》 |
有学者指出,重庆谈判也许是传统中国最后一次以战争解决政治争端的替代方式,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具有显赫的国际背景和公众舆情参与的试图以民意制衡党争、以理性驾驭武力的历史性尝试。重庆谈判的这次“历史性尝试”涉及的核心问题是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问题 |
B.建立何种政治体制以谋求国家长远和平发展的问题 |
C.实行土地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 |
D.争取国际支持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问题 |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 B.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D.中共“七大”召开 |
漫画多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评说世事,对右侧漫画理解无误的是
A.“和平方案”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 |
B.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 |
C.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
D.表明作者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