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历史地图的学习是研究历史学科的较好的途径,下列四幅地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请按时间先后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② | C.②③①④ | D.③①②④ |
关于1949年的中国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C.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 D.国共和谈,讨论建立联合政府 |
淮海战役,解放军官兵60余万,支前民工230万。陈毅在《记淮海战役前线见闻》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几十万,民夫走不动。……疼痛可减退?”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 | B.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 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
下图再现的是南京总统府一张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上面的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城 |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
C.日军占领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
D.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的举行 |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①1940~1944年是抗战时期,以抗日为重任,因而“民主”出现频率不高
②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因而“民主”出现频率较高
③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民众热议“民主”
④1947年内战,“民主”频率下降
A.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会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 D.百团大战 |
“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材料中的事件应是
A.遵义会议 | B.西安事变 | C.重庆谈判 | D.北平和谈 |
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渡江战役 | B.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 D.抗战的胜利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大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是( )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C.政协会议召开 |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下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 |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 B.《论联合政府》 |
C.《共同纲领》 | D.《论十大关系》 |
有学者指出,重庆谈判也许是传统中国最后一次以战争解决政治争端的替代方式,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具有显赫的国际背景和公众舆情参与的试图以民意制衡党争、以理性驾驭武力的历史性尝试。重庆谈判的这次“历史性尝试”涉及的核心问题是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问题 |
B.建立何种政治体制以谋求国家长远和平发展的问题 |
C.实行土地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 |
D.争取国际支持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问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