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初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核心内容包括
①和平民主建国 ②社会主义革命 ③改组国民政府 ④军队国家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蒋介石得电后便估计毛泽东不敢赴重庆。因为十年内战时期他就在江西悬赏毛泽东的人头,现在毛泽东肯定不敢上门送头!8月20日,蒋介石又发一封电报,仍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定大计”。 仍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定大计”的根本目的是( )
A.推卸内战的责任 | B.为争取内战的备战时间 |
C.争取和平与民主 | D.认为毛泽东不敢来谈判 |
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是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
B.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七七事变” |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D.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 |
下图是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少年詹庆良1949年9月23日的一则日记。对此推断合理的是
A.“三大邻国”有误,应为美苏居中调停 |
B.当时国共两党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 |
C.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 |
D.日记所载不符史实,当属作者主观臆造 |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军队 |
共产党军队 |
国民党军队 |
1946年 |
127万 |
430万 |
1947年 |
195万 |
370万 |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下图是漫画《重庆谈判》,对其寓意解读最准确的是:
A.人民厌恶战争期盼和平 |
B.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
C.谈判实现了武力均势下的和平 |
D.军事力量的处置是谈判的焦点 |
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大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是( )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C.政协会议召开 |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下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 |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 B.《论联合政府》 |
C.《共同纲领》 | D.《论十大关系》 |
有学者指出,重庆谈判也许是传统中国最后一次以战争解决政治争端的替代方式,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具有显赫的国际背景和公众舆情参与的试图以民意制衡党争、以理性驾驭武力的历史性尝试。重庆谈判的这次“历史性尝试”涉及的核心问题是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问题 |
B.建立何种政治体制以谋求国家长远和平发展的问题 |
C.实行土地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 |
D.争取国际支持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问题 |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 B.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D.中共“七大”召开 |
漫画多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评说世事,对右侧漫画理解无误的是
A.“和平方案”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 |
B.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 |
C.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
D.表明作者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