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请对比两幅照片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历史的变迁及你的感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应三国签署(后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三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四  (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五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会使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 ——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重大发展之处?
(4)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5)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五中这个法?
(6)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来源:中美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的荣与辱、兴与衰,无不同国共两党或亲密相处或怒目相向有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3)据以上材料谈一谈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近代日本窃取钓鱼诸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材料二  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
材料三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心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近代日本是如何窃取中国钓鱼岛的?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国际法依据有?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和维护国家安全,建立起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哪些
(4)当前,影响祖国完全统一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解决的主要阻力是什么?为此中国政府在法律层面做了怎样的准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统一”在辞典中解释为(1)合成整体,与“分裂”相对;(2)归于一致,与“分歧”相对。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统一”的话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中国古代史中,主要的统一时期有哪些?
(2)不同阵营之间经常存在分歧与矛盾,但有时也归于一致。请用史实说明,二战期间及二战后,美苏归于一致及分歧矛盾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分歧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3)同一阵营内部,也会有分歧矛盾。试用史实说明,二十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的分歧矛盾。
(4)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简述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纪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1936年12月9日
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43年11月
开罗会议召开
1945年7月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4年春
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材料二 ……英九在此重申,我们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并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鳌论坛中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2008年马英九就职演说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国父孙中山先生。我们不能忘记国父“天下为公”的理念,以及自由、民主、均富的建国理想…… 
-----2012年马英九就职演说
(1)根据材料一大事纪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中国人民最终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建国理想”的实践成果。分析有利于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服务需求增多,香港政府部门、会共服务机构腐败现象相当普遍……香港年轻一代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开始出现不满贪腐的情绪,之后学生大军也响应并参加了声讨政府反腐不力、抵制腐败的运动……然而,当时香港的反腐机构―反贪侦办处,一直归警务处管辖,而警界又恰好是贪腐之渊蔽。……1973年,香港麦理浩爵士正式宣布成立一个独立的廉政公署,全力打击腐败。
材料二   廉政公署首长廉政专员依法直接向特别行政区长官负责,其职员不隶属香港公务员序列……其财政也由政府预算直接划拨,财政独立。……香港廉政公署拥有反贪工作所需的基本权力,此外香港法律还赋予廉署一些特权,比如廉署有权逮捕犯罪嫌疑人,有权搜查可疑的楼宇,扣钾犯罪相关的财务,有权调查任何金融机构等。……防止贪污处和社会关系处一方面通过开展广泛的肃贪倡廉的教育工作向社会灌输反腐意识,解释反贪污法例,使肃贪倡廉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通过帮助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私营机构健全防贪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防止贿路条例》第30条规定,如果回答问题会招致或可能招致举报人、协助人的性名、地址被泄漏,任何人无需回答任何问题。……廉政公署外部设有由社会贤达组成的四个委员会,内部设有专门机构对其工作人员和各种行为加以监督,再加上香港极为发达透明的新闻典论监督,廉政公署的一举一动都是在“阳光”下的。
——摘编自《香港廉政公署对大陆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香港廉政公署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香港廉政公署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予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三》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三位历史人物对“法制”的认识说明了仆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2)以上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3)材料三中说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材料四  关于台湾问题,胡锦涛指出,当前台海局势仍十分复杂敏感。“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是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反对“台独”、遏制“台独”势力的冒险活动,符合中美双方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  
-----2004年10月25日胡锦涛会见美国国务卿鲍威尔 
(4)请根据材料四指出目前两岸统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1)一百年前,日本是怎样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是什么?他提出的统一“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方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一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
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中英之间发生了所谓“礼仪之争”。清廷要求英使行外藩朝贡天朝的三跪九叩礼,英使以维护对等之独立英王的荣誉加以拒绝,结果是马戛尔尼行单膝下跪礼。英使向清政府提出允许英商在宁波等处贸易等要求,遭到清廷的全部拒绝。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法国人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写道:“英国人认为他们的权利,在于根据西方制订的规则让中国向国际贸易开放。马戛尔尼的一切做法都在否认中国文化的有效性。拒绝叩头,讨厌盘膝而坐,见到日常生活的场景傲慢地感到可笑,这些意味着:认为不能有几种文明,只有一种文明,即西方的文明。”
——摘自《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1784年,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同意英美之间订立一个互惠商约,但是,英国船主们却强烈反对,谢菲尔德勋爵撰书宣称,根据《邦联条例》第九条规定,“国会不得签订商业条约以限制各州对外国人课以与本州人民同等的进口税及关税,或禁止任何种类货物或商品进出口之立法权。”因此,不存在美国用自己的关税或航海条约对仍然控制着美国市场的英国贸易进行报复的危险,美国国会在谈判商业方面的权力并不比调整州际贸易的权力更大,签订互惠商约毫无必要。后来制定的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八款第三项规定,“国会有权规定合众国与外国、各州间及与印第安部落之通商。”按照最高法院法官马歇尔的解释,商业不仅仅是贸易,“它是双方的相互交往”,是美利坚合众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国会的触角已伸到远离商业的领域,即国会有权控制州际交往的各个方面。
——摘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三: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也把它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同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在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一国两制”使大陆和港澳台同胞团结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允许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使这一制度同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同时并存,因而“一国两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更充分、更长时期内、更高层次上的利用。
——摘自陈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礼仪之争”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邦联条约》相比,1787年宪法关于美国国会权力的变化以及变化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上的发展贡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