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四: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4)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
材料一 有“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电视屏幕上的战争场景。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马佳:《刘帅为什么拒看战争片?》《羊城晚报》2010.6.9
“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摘自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材料二当然,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的毛泽东,也非常清楚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巨大号召力和形象感染力。平型关战斗当天,在前方只报“数百”,具体歼敌数还不明的情况下,毛泽东就对外宣布“将敌万余击溃,击毙甚多”,其目的也即在此。受此影响,抗战开始后不久,各部队就一律采取了数字加倍上报和加倍发表战果的做法。此一策略虽然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也显示了相当的宣传效力。
——杨奎松:《从阶级革命的长远眼光看问题——毛泽东超出常人之处》《作家文摘报》2010.6.22
国共双方对于歼敌数量的统计也全然不同。比如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全解》记载为“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起义、改编2.8万余人……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计有:阵亡2.5万余人,负伤9.8万余人,失踪1.1万余人。合计13.6万余人”(第四卷第362页)。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是“歼匪虽达四十万……而国军牺牲三十余万”(《戡乱战史》第十五册第127页,1984年3月第1版)。两方数据一比较,解放军认为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国民党只承认三十余万人,解放军承认损失三万六千余人(不含负伤数),国民党则记载为四十万,即便把负伤者算进去,也远远达不到国民党方面的标准。
遗憾的是,由于大部分档案未能得到公开,后世治史者就只能根据以前的“宣布”来治史,加上以往两岸交流的阻塞,导致各说各的,许多战果经过数十年之后仍旧无法得到统一,这就给治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而这些“宣布”在没有得到两岸档案的比对,又或者没有条件去证实时,“矛盾”就会在正式出版物中继续延续下去,并流传开来。
——胡博:《“复活”的军团》
材料三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80页
材料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反而成为中国内战的开端。中日战争期间不断在华北日本占领区发展游击队的中共军队,战后迅速扩张至东北。而二次大战结束前立即占领满洲国的苏联,一方面拒绝撤军,另方面则扶持中共军队接替对东北的占领。直至民国三十五年苏军始从东北撤离,蒋中正亦派遣了最精锐的国军部队前去接收东北,内战遂于此时爆发。美国曾派遣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停国共冲突,然国共双方皆缺乏停火诚意。国民政府本应利用战后复原的机会,努力经营已残破不堪的民生经济,然而大小官员以胜利者姿态回到东部,贪腐横行,接收一时被认为“劫收”。内战使得修养生息的期望顿成泡影,高额军事开支迫使国民政府采取错误的金融政策,随后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效能愈益低落。然而致命的打击仍来自战场的失败。……民国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十二月七日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台北。在情势危急的内战中,国民政府仍试图进行宪法的制定与实施。……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八日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于南京集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摘自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第189到191页。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中,晚年的刘伯承元帅与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对国共内战有何相同看法?他(她)们是依据什么价值尺度来评价这场战争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在歼敌数量的统计上有很大分歧的原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在“国共内战”表述着力点的差异。如果让你来编这段教科书,你将怎样处理?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言简意赅。)
历史上,中英、中日、中美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
材料二 2010年7月25日~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2)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材料三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是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3)材料三中“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奥巴马的谈话对台湾问题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1895年,日本趁中日战争之中清政府败局已定,窃取钓鱼诸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材料二: 当清政府与日本签订条约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鸣锣罢市,集会示威,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敌了日军。他在临终前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材料三: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
材料四: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钓鱼诸岛”是在中日哪场战争之中被日本窃取的?请写出:这场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
(2)据材料二,举出当时领导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爱国领袖两位(除徐骧外)据材料二回答,台湾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根据材料三回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和台湾光复的具体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华民族抗争史中的重要地位。
(4)据材料四回答,当今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3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材料四: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它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东西德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坚持50-100年。谁也不知道,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⑵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主要目的,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⑶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温总理的一席话? 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⑷根据材料四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倒塌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成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倭人”“割台湾”是通过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服务需求增多,香港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腐败现象相当普遍……香港年轻一代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开始出现不满贪腐的情绪,之后学生大军也响应并参加了声讨政府反腐不力、抵制腐败的运动……然而,当时香港的反腐机构―反贪侦办处,一直归警务处管辖,而警界又恰好是贪腐之渊蔽。……1973年,香港麦理浩爵士正式宣布成立一个独立的廉政公署,全力打击腐败。
材料二 廉政公署首长廉政专员依法直接向特别行政区长官负责,其职员不隶属香港公务员序列……其财政也由政府预算直接划拨,财政独立。……香港廉政公署拥有反贪工作所需的基本权力,此外香港法律还赋予廉署一些特权,比如廉署有权逮捕犯罪嫌疑人,有权搜查可疑的楼宇,扣押犯罪相关的财务,有权调查任何金融机构等。……防止贪污处和社会关系处一方面通过开展广泛的肃贪倡廉的教育工作向社会灌输反腐意识,解释反贪污法例,使肃贪倡廉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通过帮助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私营机构健全防贪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防止贿路条例》第30条规定,如果回答问题会招致或可能招致举报人、协助人的姓名、地址被泄漏,任何人无需回答任何问题。……廉政公署外部设有由社会贤达组成的四个委员会,内部设有专门机构对其工作人员和各种行为加以监督,再加上香港极为发达透明的新闻舆论监督,廉政公署的一举一动都是在“阳光”下的。
――摘编自《香港廉政公署对大陆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香港廉政公署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香港廉政公署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材料四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福建省依山面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福建沿海展示了古代到近现代的部分海洋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福建海商在两宋时期已崛起为国内沿海商人的代表,在国内区域间贸易、与海外诸国远洋贩易中具有重要影响,这已为宋人所认可,也为现代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所确证。 ——刘文波的《宋代福建海商崛起之地理因素》
材料二 这时的海洋已经是武装的海洋,西方殖民者的枪炮,决定此时的海洋贸易必须有武装保卫。但是中国商人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海商集团还是崛起了。这其中的代表就是郑芝龙的武装海上集团。1633年,郑芝龙在金门料罗湾与荷兰人的舰队决战,打败荷兰人,从此荷兰人退出福建沿海。郑氏海商集团的崛起,中国人第一次有了武装对抗并战胜西方殖民者的庞大的海商集团,给了中国又一次开创海洋文明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
——单之蔷《海洋大国,中国两次错失机会》
材料三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1884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10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中国近代海权的历史反思》
材料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于每年9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投洽会以“突出全国性和国际性,突出投资洽谈和投资政策宣传,突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对台经贸交流”为主要特色,投洽会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寻求境外合作伙伴架设金桥。
材料五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二中福建海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在以后驱赶荷兰人中有哪些伟大的壮举?但“开创海洋文明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后来被清王朝葬送了,为什么?导致了什么恶果?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福建省失去哪些海权、主权(至少四例)
(3)材料四中的9.8“投洽会”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87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除“对台经贸交流”外,还有哪些突出表现?
(4)读材料五,你有何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二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
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胡锦涛与连战(国民党)会谈新闻公报
材料三 在历经频繁的相互协商和折冲之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终于顺利于十一月三日抵达台北,翌日,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进行第二次的“江陈会”,就涉及当前两岸发展的急迫性议题签署四项重大协议,包括:平日包机直航及直达新航路协议、海运协议、邮件合作协议、食品安全协议。此外,为因应全球金融风暴,海基会与海协会此次更就两岸金融合作议题特别举行两场座谈。这象征着海基会与海协会正式协商管道的制度化,以及两岸关系发展正式迈向协商合作代替对抗冲突的历史性关键时刻;两会得以在台北顺利进行协商,代表双方展现足够的诚意与弹性,并以对等、尊严的方式共创双赢。同时更显现目前台北与北京的执政者在两岸关系上,虽然各自面对许多内外复杂因素的挑战,对于坚持采取务实政策路线却有着高度的共识,这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有着极正面且深远的意义。
-----2008年11月5日台湾《联合报》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是什么?全国人大制定《及分裂国家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在台湾问题上中共与国民党的立场有何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江陈会”签署四项重大协议是什么?“江陈会”有什么重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数十载的期待,几代人的努力,今朝终于结出硕果。众望所归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及直接通邮的“三通”于2008年l2月15日正式启动,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海峡交流往来从此迈入“天堑变通途”的全新境界。“合则两利,通则双赢”。
材料一 1895年5月,台湾各界士绅经过苦心策划,宣布台湾独立,成立台湾民主国,推选巡抚唐景崧为总统,国号“永清”。并组织军队约3.3万人,由唐景崧、丘逢甲、林朝栋、刘永福等率领,分别驻守台北、台中、台南等战略要地。五月底,在日军进攻下,唐景崧逃回厦门,台湾民主国宣告失败。
材料二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坚持认为:中华民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有权对中国大陆(包括外蒙古地区)及台湾地区行使主权……以“反攻大陆,光复国土,拯救大陆”为国策。
材料三 从l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到1963年,周恩来把它总结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一是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二是台湾所有军队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给(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四是双方不互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1)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所谓“台湾独立”的看法。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基本原则?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台湾方针的原因,材料五中的“一纲四目”后来发展为什么主张?
(4)根据材料三,说明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在当时没有取得进展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贡”,而不削发登。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以与琉球、高丽外国相比”,拒绝郑氏请示。
——中国通史全稿
材料二: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在对日宣战时声称:“所有一切条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1942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应收东北,台湾及琉球。”立法院长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收复,决不能承认国际公约的公平与合理。”
材料三: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台湾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人为限制被打破,台湾岛内回大陆观光、定居、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大陆已成为台湾商品的主要市场。但是台湾的陈水扁当局不顾岛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千方百计阻挠两岸的民间交往,攻击台商到大陆投资是“出卖台湾”,并导致当前两岸间的“三通”必须绕道香港、澳门,两岸间的直接“三通”迟迟不能实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对郑氏集团的态度并对其评价。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收复台湾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并对其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告台湾同胞书》还宣布了什么方针?谈谈你对台湾与大陆统一前景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有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湾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总长169.5公里的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存在50年,甚至100年”。谁也不知道,丧钟即将为柏林墙敲响。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其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其倒塌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 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以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成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请回答:
(1)一百多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一个事例。(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分)
材料一 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材料三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请回答:
(1)20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行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后共同开展了什么运动?
(2)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3)“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什么?
(4)从国共两次合作的结果,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