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外国投资的容纳量是非常广大的。”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时,却删除了这段话。对此,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
A.中国对外政策已从开放转向保守 |
B.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 |
C.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政策 |
D.抗美援朝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 |
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
A.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 B.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
C.日本掌握了对中国外交的主动权 | D.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A.“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 |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 |
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
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就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这一看法后来发展成为下列哪一方针( )
A.“另起炉灶” | B.“求同存异” | C.“一边倒” | D.“不结盟”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中最能体现该思想主旨的是( )
A.奉行“一边倒”方针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 D.支持不结盟运动 |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主要原因不包括
A.有相似的政治奋斗目标 | B.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相似 |
C.面临相同的国际政治境遇 | D.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重任 |
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
B.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
C.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
D.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他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上述两则材料表明中国外交始终( )
A.坚持全方位策略 | B.注重意识形态 |
C.注重求同存异 | D.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
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