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使西方国家得出以上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抗日战争 |
“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左宗棠的业绩。左宗棠的职务是
A.湖广总督 | B.陕甘总督 |
C.闽浙总督 | D.两广总督 |
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
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
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对此的正确认识是:
A.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 B.是一种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
C.是一种具有一定超前性的社会意识 | D.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不同于以前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政府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为借口 |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
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A.三元里抗英中 | B.黄海海战中 |
C.威海卫战役中 | D.反割台斗争中 |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鲁青在《从十五世纪出发》中说道 :“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19世纪末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给中国带来的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D.清王朝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
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
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
C.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 |
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 |
“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
有关《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只割占了台湾,在日本占领台湾过程中受到台湾人民激烈抵抗 |
B.由于巨额的赔偿,清政府局部调整了对近代经济的政策 |
C.在通商口岸设厂,使日本占领了中国内地的市场 |
D.在德黑兰会议上,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占领土归还中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