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
中国 北部 |
中国 西北 |
长江 上游 |
长江 中游 |
长江 下游 |
东南 沿海 |
两广 地区 |
云贵 地区 |
平均 |
1843年 |
4.2 |
4.9 |
4.1 |
4.5 |
7.4 |
5.8 |
7.0 |
4.0 |
5.1 |
1893年 |
4.8 |
5.4 |
4.7 |
5.2 |
10.6 |
6.4 |
8.7 |
4.5 |
6.0 |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这主要是因为
A.帝国主义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
B.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
C.中国出现殖民地和封建制各半的结构 |
D.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以下条约规定,出现最晚的是( )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
C.大合众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酌议……事件 |
D.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照办 |
日本发动侵华的甲午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 主要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 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
C.阻止某国势力独霸中国 |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
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不同于以前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政府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为借口 |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
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A.三元里抗英中 | B.黄海海战中 |
C.威海卫战役中 | D.反割台斗争中 |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鲁青在《从十五世纪出发》中说道 :“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19世纪末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给中国带来的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D.清王朝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
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
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
C.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 |
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 |
“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
有关《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只割占了台湾,在日本占领台湾过程中受到台湾人民激烈抵抗 |
B.由于巨额的赔偿,清政府局部调整了对近代经济的政策 |
C.在通商口岸设厂,使日本占领了中国内地的市场 |
D.在德黑兰会议上,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占领土归还中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