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该条约规定反映出( )
A.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
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
下列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三项内容都有的是:( )
①《南京条约》②《辛丑条约》③《马关条约》
A.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①②③ |
“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李鸿章抱怨说:‘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阅读表1。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 )
表1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项目 |
参战舰艇(艘) |
火炮(门) |
兵力(人) |
舰船损失 |
伤亡人数 |
中方 |
10 |
191 |
2052 |
5艘沉没 |
1200 |
日方 |
12 |
272 |
3566 |
5艘重伤 |
300 |
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 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中华民族的奋起 | B.西方列强的入侵 |
C.晚清政府的改革 | D.近代的民主革命 |
“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海师,何以旅展?”这是张之洞对某次战争后所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批判。该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
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
C.为国人思考制度变革提供历史契机 |
D.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③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
④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
B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
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
C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
D |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
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
莫里逊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20余年(1887-1920),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在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辛亥革命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