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新闻报》说:要紧紧抓住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大好时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这里所说的“解决”主要是指
A.严厉惩治日本 | B.参与瓜分中国 |
C.稳定中国秩序 | D.策动联军侵华 |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
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某同学创作了一部话剧,其中有这样的情节:《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议论纷纷。下面是该同学设计的四句台词,其中存在史实性错误的一句是( )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工厂,我们这些小工厂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
C.这么多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 |
D.听说青年学生有的去“东交民巷”使馆界抗议了 |
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1840年 | B.1860年 | C.1895年 | D.1901年 |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
B.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
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
严复在评价近代某一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
C.揭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
D.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③②①④ | B.②④③① |
C.④②③① | D.④②①③ |
按下列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②“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③“共争青岛归,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④“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A.①③④② | B.③②①④ |
C.②③④① | D.①②④③ |
梁启超《灭国新法论》:“教育固国民之元气也,顾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会,其翻译通事之人,声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人士咸歆而慕之,……吾知此后外国教育之势日涨,而此等之风气亦日开,所以偿义和团之损失者,如是而已。请判断这是在什么重大事件之后(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辛丑条约》的签订 |
C.中日甲午战争 | D.戊戌变法 |
梁启超《灭国新法论》:“教育固国民之元气也,顾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会,其翻译通事之人,声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人士咸歆而慕之,……吾知此后外国教育之势日涨,而此等之风气亦日开,所以偿义和团之损失者,如是而已。请判断这是在什么重大事件之后(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辛丑条约》的签订 |
C.中日甲午战争 |
D.戊戌变法 |
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列强侵华( )
A.导致中国不断丧失主权 |
B.使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
C.加快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
D.促使中华民族不断觉醒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