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③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
④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阅读下列组图,它们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
A.兴兵于广东,定都于南京 | B.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指导 |
C.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使命 | D.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C.《辛丑条约》签订后 | D.《马关条约》签订后 |
材料一 甲午战争失败,光绪亲政,似乎机会正在眼前。这个时候正是康有为崛起并有条件改造清廷,以变法而求国家富强之际。可惜,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仍堕入传统政治旧窠,以人事纠缠与冲突而告终。
——摘编自李鸿谷《戊戌政变及代际断裂——梁启超》
材料二 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康有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有条件改造清廷”的活动的。
材料一将这一活动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从中国社会本身”解释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甲午战争失败,光绪亲政,似乎机会正在眼前。这个时候正是康有为崛起并有条件改造清廷,以变法而求国家富强之际。可惜,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仍堕入传统政治旧窠,以人事纠缠与冲突而告终。
——摘编自李鸿谷《戊戌政变及代际断裂——梁启超》
材料二 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康有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有条件改造清廷”
的活动的。材料一将这一活动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从中国社会本身”解释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
B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
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
C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
D |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
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
甲午中日战争,日军进攻旅顺,让农村教师阎世开带路,阎世开怒斥敌人:“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 )
A.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B.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
C.崇高的民族气节 | D.以身殉国的优良品质 |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再转向学习“文化”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
莫里逊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20余年(1887-1920),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在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 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曹润堂诗:“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 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 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辛亥革命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做法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结果悬殊的原因?
(3)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悬殊的结果你是如何看待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