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民主政权应当在政策上和阶级实质上,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即一切拥护抗日统一战线、不投降、不反共、不倒退的人都应当吸收其代表加入政权……而是以工农小资产阶级为主,同时又不拒绝进步的中产阶级分子及进步士绅参加的政权。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在(政权)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毛泽东(1940年)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政权建设的原则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包含的基本原则和精神。1954年宪法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6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8分)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是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张鸣认为,“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汉口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命党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澂抓了20多个人。之后就有传言说瑞澂要按图索骥把所有革命党都抓了,当时新军军营里有不少革命党,包括一些跟革命党有过交往的人,大家都人心惶惶……其实瑞澂未必打算追查,但谣言四起,”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武昌起义其实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金冲及则认为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由当时的客观大趋势所决定,这就是必然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成功与影响
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它所应做的一切,即加强资本主义发展。”
(2)结合列宁的观点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问题三:继承与发展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最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现代外交,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9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饿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 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字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主张融入世界。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几次会商后,他们于1905年8月20日决定联合成立一个统一的组织……。在立誓遵守上述四项原则之后,孙教给会员一种暗号和三组暗语:“汉人、中国物与世界事”。之后,孙与会员们一一握手,并兴奋地宣称:“从此后你们便不再隶属于清朝。”正值此时,屋上的一块木隔板“蹦”地一声落了下来,孙风趣地说道:“这就象征着满清的倒台。”
——徐中约《申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

人物
梦想
郁达夫
将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林语堂
“我不做梦,希望民治实现,人民可以执行选举、复决、罢免之权,只希望人民之财产生命不致随时被剥夺。”“我不做梦,希望人民有集会结社权,只希望临时开会抗日不被军警干涉。”
章乃器
中国将来的革命,必然是一个向整个的上层阶级进攻的左倾的革命。那个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伥。
李宗武
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军事当局不要只知剿共,不知御侮。……希望能杀尽一切贪官污吏。……中国民众能监督政府,使政府不为少数军阀所私。使政府为民众全体的政府。”
周谷城
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宋云彬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发表文告,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1)材料一中“组织”指的什么?孙中山教给会员的暗语表明了他怎样的思想?
(2)据材料二,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郁达夫、宋云彬等人的梦想出现主要原因。
(3)材料三是从哪个角度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简要说明它与前面材料中提到的“近代化梦想”之间的联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6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8分)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史料一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史料二 农村妇女秋菊历经艰辛的告状后,终于打赢了状告村长的官司,儿子也顺利出生,到2012年,秋菊家又当选为本村第一位女村长。
(1)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2分*3点)
(2)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3分*2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材料二:2004年2月24日《香港商报》发表社评:“……香港回归祖国6年多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正是确保本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新华网
材料三: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中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体现的?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纵观中外政治文明的历史,你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 《两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材料二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角度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
材料三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见下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3)根据材料三,从现代化的视角论证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四    从20世纪初到今天,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
第一代新人,叫做新青年,大体出生于1911年到1949年之间……
第二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1949年到1979年之间……
第三代新人,叫新人类,出生、成长于1979年左右到现在……
——摘自海克《现代中国的三代新人:从“新青年”到“新人类”》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划分“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请在“三代新人”中任选一代,判断他们在青春时期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指出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本质属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一、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二、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三、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试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史实简要说明中国是如何走第一种现代化道路?结局如何?
(2)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用史实说明第二条道路是如何确立的?
(3)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会 议
时间(年)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1965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
第四届全国政协会议
1964——1965
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
1978——1983

 
材料五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体现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这一制度有何新的重大发展?(4分)
(2)材料二中宪法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建国初期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重大意义?
(4)通过材料四,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 回答:
(1)材料一所述及的法律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重要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

材料二

材料三

(1)近代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古老的北京城,请给材料一中的明信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2)近代北京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上述材料都是发生在北京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请说明相关的历史事件并阐述其历史意义。(4分)
(3)北京也见证中国外交舞台的纵横捭阖,风起云涌。材料三就是发生在北京的重要外交事件,图5引发了中国的全面抗战,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图5至图6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变迁,依据材料说明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