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
D.1992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
浙江某少数民族自治县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用对手机用户发送短信的形式进行了宣传。下列语句不可能出现在手机信息中的是( )
A.共同团结奋斗 | B.共同繁荣发展 |
C.民族平等 |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该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
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
“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表明,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习近平的讲话意在强调( )
A.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十分重要的 |
B.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在于依法选举 |
C.只有选举的民主都是形式主义的 |
D.我国以多样的民主形式来实现其本质 |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典型说明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一届人大全面拨乱反正,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 |
B.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
C.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
D.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
“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材料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B.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
C.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 | D.基层民主得到扩大 |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
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
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它”指的是( )
A.基层民主制度 | B.“一国两制”方针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存在合理逻辑关系的是( )
|
材料 |
结论 |
A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
两国革命的性质相同 |
B |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号召” |
揭开了筹建新中国和多党联合执政的序幕 |
C |
1953年12月,我国5.7亿人参加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 |
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得到加强和扩大 |
D |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
B.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
D.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影响村干部的选任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
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
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
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