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凋整、中国的改革开放
告诉我们 ( )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
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
提 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多次变化,其中20世纪五十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
B.都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发展 |
C.都改变了中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D.都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 |
读“1955—1983年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次高峰的出现都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两次低谷的出现都与“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关 |
C.第一次高峰时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
D.第二次低谷时农村土地实行了国有化 |
汉高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苏俄推行“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邓小平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三者共同的经济根源是
A.农民渴望增加收入 |
B.小农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
C.政府希望增加农民富裕 |
D.封建生产方式 |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
C.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
1952年 |
1957年 |
1962年 |
1965年 |
47.6 |
26.4 |
13.2 |
9.5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下列图表所示白色柱状、黑色柱状之比例主要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A.轻工业与重工业之比 | B.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之比 |
C.私有制与公有制之比 | D.电影观众与电视观众之比 |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C.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
D.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
位于长江之南、太湖之北的华西村,改革开放后成为“天下第一村”,现在华西集团拥有全资企业40家,控股企业7家,参股企业10家,华西集团已形成铝型材、铜型材、钢材、带管、化工、毛纺六大生产系列,华西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
C.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 |
D.抓紧对外开放,鼓励出口 |
下图1978、1998年相关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 |
B.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
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
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下图为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该时期产业 结构变化的原因有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②改革开放不 断深化
③加入WTO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基本建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才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笔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上述我国政府政策的转变表明我国 (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