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一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
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
C.促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
D.发展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
A.着重发展重工业 |
B.实行“一五计划” |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所反映的时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④②①③ | D.②①④③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随后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有错的是(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
B.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立 |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 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
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
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
B.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
C.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 B.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 |
C.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 |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
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
1952年 |
1957年 |
1962年 |
1965年 |
47.6 |
26.4 |
13.2 |
9.5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下列图表所示白色柱状、黑色柱状之比例主要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A.轻工业与重工业之比 | B.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之比 |
C.私有制与公有制之比 | D.电影观众与电视观众之比 |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C.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
D.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
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我们都下海吧”,所有的年轻或不太年轻的人们都在用这样的词汇互相试探和鼓励。上述“中国公司元年”最可能是
A.1980年 | B.1984年 | C.1987年 | D.1993年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