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喜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甚至有的认为改革开放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照搬照抄。关于以上两者论述错误的是
A.改革前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 B.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
C.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D.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下图是1978~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曲线变化图。下列说法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A.1978年的增长率变化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B.1984年出现高点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
C.1990年前后增长率的波动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致 |
D.1992年出现高点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 ②改革开放同天庆,经济建设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 B.③①② | C.①③② | D.②①③ |
有学者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
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
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
C.城乡差别的消失 |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散、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是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作相对较高的评价
A.土地改革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有学者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
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
C.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 |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请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
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
B.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
C.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
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中,指出中俄家庭就像亲人一样一起生活。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B=H,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A=E | B.B=F | C.C=G | D.D=H |
1980年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安徽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农村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 | 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困难重重 |
C.改革开放政策没有正式确立 | D.“左”的思想在当时仍有影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