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是指(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全面推行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上述观点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深化改革开放将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
C.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

A.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
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①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②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 ③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批准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0年,32岁的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发表科幻小说《绘图新中国》,他预言100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浦东。整整100年后,他的预言已经成功实现。小说中的百年梦想之所以能变成现实是因为(   )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1990年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成就显著③政府的大力支持     ④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     ⑤上海自身的综合实力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C.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D.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说过:“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
C.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 D.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增长最快时期的推动因素是

A.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