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

(36分)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10分)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因素。(8分)
(4)据材料四指出,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贸易的认识。(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古代中国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有哪些政治制度的创新?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对苏联发展的影响。
(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不断地调整。简述其表现,并指出其实质。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合作、交流、发展、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二  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叶,中国和拉美之间存在着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 西班牙自1565年逐步侵占菲律宾诸岛,由此开辟了环太平洋航路。1571年,西班牙人在明都洛外海营救了一艘中国船只。1572年,闽南商人把许多价值不菲的商品运到马尼拉,其中包括丝绸、瓷器和熏香、麝香、金属制品以及水果、肉食腌腊品等等。西班牙人全部买下后,转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从此,从中国沿海诸港至马尼拉再至阿卡普尔科的航班年年往来。
——《明清时期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三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摘自《观察者网(上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之际西欧的社会背景,试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C.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D.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 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A.“粮食布票”“信用卡”“互联网”
B.“合作社”“包产到户”“三下乡”
C.“国企改革”“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
D.“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中国1985--2004年经济增长率走势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期内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快速发展
B.发展最快的时期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经济增长率波幅较大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
D.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转型的阵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堂上,高一学生两人合作,一人甲方,另一人为乙方。甲做店家,乙做顾客,完成两个模拟:情境一,1978年的广州;情境二,1994年的深圳。以下是模拟后的反馈:情境一完成后,乙认为,甲的态度不好,自己想要的东西没买到,反而被歧视;情境二完成后,甲认为,乙买到了自己想要的很多商品,但是对质量问题斤斤计较。据此,你认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纯粹的私人生活情境与社会历史发展无关
B.从情境一到情境二的发展,体现了生产技术的进步
C.情境一、二的反馈都体现了计划经济的不足
D.情境二的反馈体现了市场经济需要法治的保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143
迁入
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2-1987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0
1671.82
78.48
迁入
590.47
17.30
2822.7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
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68.96
迁入
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在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 %。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   )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C.更多开放农业产品收购价格
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A.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A.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  1820年,荷兰、英国、美国等国人口从事三大产业分布状况统计表

 
荷兰
英国
美国
农业
43%
37%
70%
工业
26%
33%
15%
服务业
31%
30%
15%

 
资料来源: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表2  1950-1984年英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万人,%)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950
126.2
5.6
1140
50.6
987.7
43.8
1960
106.2
4.4
1174.9
48.6
1136.2
47
1970
45.4
2.1
1024.7
46.6
1129.3
51.3
1980
36.1
1.6
891.8
39.4
1336
59
1984
34
1.6
712.9
33.7
1368.5
64.7

 
资料来源: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
表3  1990-2001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1.9
35.0
63.1
1991
1.8
32.8
65.4
1992
1.9
31.8
66.3
1993
1.8
31.4
66.8
1994
1.8
31.6
66.6
1995
1.9
31.7
66.4
1996
1.8
31.5
66.7
1999
1.5
26.3
61.2
2000
1.5
25.9
61.6
2001
1.0
27.4
71.6

 
资料来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1)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表1中三国产业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表2,指出英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表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提出、确立到完善,经历了比较长的过程。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B.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目标和具体原则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D.中共十五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陆路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自唐宋后,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更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一 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中国的粮食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万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你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