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
年份 |
1979 |
1980 |
1983 |
1985 |
1988 |
1992 |
2003 |
指数 |
24.9% |
30% |
40% |
50% |
60% |
63.2% |
73.8% |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 |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
B. | 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
C. | 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
D. |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B.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
C.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
2013年1月18日,美国哈佛大学华裔教授傅高义在他的中文版《邓小平时代》新书发布会上说道:21年前的今天,邓小平发表一系列讲话强调改革,“假如邓小平活着,我认为他还会继续改革,不仅是经济上的改革,政治上的改革也会继续搞”。当年邓小平总结出的经济改革目标主要是
A.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B.实现“脱贫——小康——中等发达”三步走战略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
B.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C.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
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原创】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改革开放初期的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的八年相比,同样都是我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请问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相同点应该是指( )
A.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左”倾思想影响 |
B.都完成了对所有制性质的根本性的变革 |
C.都大力引进和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 |
D.都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改编】中国人过年有写春联的习惯,有的春联充满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有的春联表达了过去一年收获的喜悦,据此,各选项中春联同类组合正确的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其中年份4最有可能是
农产品收购价比率(%) |
年份1 |
年份2 |
年份3 |
年份4 |
国家定价(%) |
94.4 |
37.0 |
22.2 |
10.3 |
国家指导价(%) |
0 |
23.0 |
20.0 |
7.0 |
市场调节价(%) |
5.6 |
40.0 |
57.8 |
82.7 |
A.1978年 B.1985年 C. 1991年 D. 1993年
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变化趋势,对图中乙点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
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变化趋势,对图中乙点高峰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希望与中国建交、贸易。当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时乾隆帝十分不快,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拒绝了英特使提出的一切要求,信中写道:“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又称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 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吴于廑等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新前景。
请回答:
(1)对材料一中乾隆帝的言论,当时清朝的士大夫与马戛尔尼的感受有何不同?结合史实分析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
(2)为什么材料二中的杜鲁门对美国及其制度充满自信?二战后美国如何实现对世界的领导?
(3)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三个自信”的底气来自何方?请结合史实说明。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