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流动农民工总数 |
1985——1990年 |
2118万 |
1992——2000年 |
12900万 |
2008年 |
14041万 |
A.农村人多地少引起 B.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C.农村自然灾害的影响 D.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四大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D.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
1992年被人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不断探索,1992年后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亮光,这指的是
A.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
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C.决定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
D.初步建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 |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
C.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B.迅速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计划经济时代 | B.市场经济时代 |
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 D.人民公社化时代 |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2011年达5397.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4.8%。与这一成就的取得直接相关的对外政策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逐渐分离 |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逐步扩大各类企业的自主权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巩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 |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①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②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 ③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批准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