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
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0 |
||
|
国家定价 |
国家指导价 |
市场调节价 |
1978 |
97 |
|
3 |
1985 |
47 |
19 |
34 |
1990 |
30 |
25 |
45 |
2006 |
4.63 |
|
95.37 |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
A.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变 | B.资源配置的转变 |
C.经营机制的转变 | D.流通体制的转变 |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六大 |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02年以来外资流入中国放缓,但中国对外投资却快速增长。“资金和搭载在资金上很多的要素,开始真正的双向流动”。与上述现象的出现没有必然联系的是( )
A.经济建设取得成就 | B.国际金融体系建立 |
C.对外开放深入发展 |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
该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是
① 革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 ②出台重大经济决策活跃城乡
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世界 ④突出科技教育兴 国战略地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
A.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
B.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
以下有关我国历史上采用计划和市场手段处理经济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采取的是计划经济模式 |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济体制照搬苏联 |
C.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 |
D.计划和市场都曾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
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一般符合三个条件,即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相当的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对应有误的是
A.戊戌变法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 |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惊人一致。他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
A.和平崛起 | B.武力掠夺 |
C.制度创新 | D.民主强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