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
单位 |
按人口平均产量 |
各国为我国倍数 |
|||||
中国 |
苏联 |
美国 |
英国 |
苏联 |
美国 |
英国 |
||
电力 |
度 |
7.9 |
219.5 |
1144.6 |
514.9 |
27 |
141 |
63 |
原煤 |
公斤 |
8.0 |
761.0 |
3498.0 |
4938.0 |
9 |
41 |
58 |
生铁 |
公斤 |
1.7* |
84.4 |
244.5 |
165.9 |
50 |
144 |
9 |
钢 |
公斤 |
0.9 |
95.3 |
376.3 |
255.2 |
106 |
418 |
281 |
棉布 |
公斤 |
7.34* |
20.28 |
61.42 |
70.38 |
2.8 |
8.4 |
9. 6 |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3)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报告主题 (2002年) |
中共十七大报告主题 (2007年) |
中共十八大报告主题 (2012年) |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4)根据材料五,指出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
单位 |
按人口平均产量 |
各国为我国倍数 |
|||||
中国 |
苏联 |
美国 |
英国 |
苏联 |
美国 |
英国 |
||
电力 |
度 |
7.9 |
219.5 |
1144.6 |
514.9 |
27 |
141 |
63 |
原煤 |
公斤 |
8.0 |
761.0 |
3498.0 |
4938.0 |
9 |
41 |
58 |
生铁 |
公斤 |
1.7* |
84.4 |
244.5 |
165.9 |
50 |
144 |
9 |
钢 |
公斤 |
0.9 |
95.3 |
376.3 |
255.2 |
106 |
418 |
281 |
棉布 |
公斤 |
7.34* |
20.28 |
61.42 |
70.38 |
2.8 |
8.4 |
9.6 |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3)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报告主题 (2002年) |
中共十七大报告主题 (2007年) |
中共十八大报告主题 (2012年) |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4)根据材料五,指出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的制造,运费即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产品 |
单位 |
1957年产量 |
1992年产量 |
钢 |
万吨 |
535 |
8000 |
煤 |
亿吨 |
110 |
1100 |
粮食 |
亿吨 |
1.95 |
4.4 |
棉花 |
亿吨 |
1.64 |
45.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1911-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该时期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三中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4)谈谈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发?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据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英国的城市兴起与繁荣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曼彻斯特在产业革命刚开始时(1760年),人口仅万余人,到了19世纪中叶,人口已达到40万,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1800年,伦敦人口已超过200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到1900年人口达到了453.6万。
——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宋代大都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简要说明欧洲近代城市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
第一章 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 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 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 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 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
第六章 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 --------------------------------------------------李克强
第八章 ---------------------------------------------------厉以宁
结束语:-----------------------------------------------------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4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以及后来僵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8分)
(4)上述三则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结合材料,概括指出这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相同之处。(2分)
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赵吉庆:《工业化过程中物价变动的历史趋势及其对策》
材料二: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50—1920年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0年英国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29—1932年美国的物价变化情况。面对这一物价变化,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表4)
表: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单位:人)
男主人 |
女主人 |
孩子 |
帮工 |
学徒 |
女仆 |
1 |
1 |
3 |
4 |
2 |
2 |
——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 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
——引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
(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 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
(3)指出苏联模式对 20世纪 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结合史实说明 1978年以后,中国如何逐步突破苏联模式?【提示:两问均可从农业、工业、所有制任选一方面作答】
(4)根据上述材料及回答,你获得什么启示?【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 19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 20世纪末和 21世纪初。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截至2001年)
年份 |
主要内容 |
1978年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开始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
安徽,四川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后在全国推广。 |
|
1980年 |
国家正式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被破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
|
1982年 |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
|
1984年 |
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
1985年 |
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
1987年 |
中共中央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
1989年 |
中共中央开始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
1992年 |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1997年 |
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
2001年 |
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表》,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至少两个方面),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72年的一天,中国政府接到这一邀请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给外贸部的领导,说现在关贸总协定已经邀请我们加入了,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加入。……当时一种说法: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富人俱乐部”。此外,它所宣称的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且更为棘手的是,当时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当中,还有南非、韩国、以色列,这些都是我们的“死敌”。……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决定暂不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后视情况发展再定。这一定,就是三十年。
——2010年11月18日新华网
材料二 1986年7月,出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申请。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加,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738.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85%左右,中国迫切需要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公正、公平的外贸环境。然而,恢复“关协”地位,第一阶段必须完成对中国贸易体制的审查,即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否有能力来执行关贸总协定的一套游戏规则。第一阶段谈了6年,多年从事谈判生涯的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为“市场经济”这4个字整整谈了6年的时间。
——2001年11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成中国抵制参加关贸总协定问题的表格填充。
影响因素 |
理由阐释 |
结 论 |
国际关系方面 |
|
|
经济体制方面 |
|
|
其他 |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1840年以来,经济现代化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一个重大目标。
材料一 1864年,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⑴ 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外国利器”和“制器之器”的涵义。简述该认识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末,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他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
⑵ 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81、82、83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他进而号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⑶ 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的重要举措。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