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

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   )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 B.管理模式的创新
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9年邓小平指出:“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为此,党和政府决定
①建立上海浦东新区  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④开放上海等沿海城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广东考察,此举被解读为体现了中共中央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当年,垂暮之年的邓小平,靠着自己的睿智和威望,将徘徊中的改革之舟推向一个“新航程”。这个“新航程”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C.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相关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1)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2分)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世界……中国也融入其中,在世界各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也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在改善中国人民生活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查雯《中国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2)西方和苏联两种工业化模式各是如何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原料等问题的?(2分)
(3)当时中国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前两种工业化相比,当时中国工业化的国际环境怎样?(2分)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为加快建设工业化国家,中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4分)
(4)有专家指出,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30年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今天。过去30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伟大理论成果?(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以下关键词能正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联产承包、大跃进、好莱坞、村民自治
B.中外合资、市场化、文化大革命、南巡
C.人民公社、互联网、一国两制、三个代表
D.经济特区、个体户、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图《解放后市场米价衔接数据图》,分析造成90年代中国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尤·叶梅利亚诺夫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一一一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阅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存在的缺陷。
(2)材料二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放弃”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放弃”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政府职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概括新时期我国是如何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78~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曲线变化图。下列说法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A.1978年的增长率变化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1984年出现高点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C.1990年前后增长率的波动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致
D.1992年出现高点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市场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市场与计划二者就像鸟与笼子的关系一样,要让鸟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否则鸟就飞跑了。如果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搞活经济、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我国与此最为吻合的经济政策是在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曾经历了一个由衰落到独立富强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衰败的中国
材料一 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二、探索的中国
材料二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见下图)。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
材料三 中共三中全会政策的“进化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
关键词
拨乱反正、邓小平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
十二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关键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走向城市、商品经济

 

十四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
市场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收入分配
十八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关键词
市场决定性作用、国企改革、转变职能、城乡一体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概括那时的“西方选择了海洋”对以后的中国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革内容的变化趋势并指出以上中共三中全会改革政策的实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